站点介绍
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位于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、脚步在剑道上快速移动的摩擦声、孩子们偶尔发出的呐喊与教练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,充满了活力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小剑客们,正手持花剑,或凝神练习基本步伐,或两两一组进行实战对抗,护面摘下,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挂着汗珠,眼神却格外专注明亮。
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静静观察着训练,她的目光随着孩子们的身影移动,时而点头,时而与身旁的教练低声交流,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发展的推动者之一,也是青少年击剑教育的长期践行者,王钰对于眼前这样的场景,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感触。
“能看到孩子们重新无忧无虑地站在剑道上,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纯粹乐趣,是我们所有击剑教育工作者目前最大的欣慰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,语气中带着由衷的喜悦,她坦言,过去一段时间,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,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一度中断,这对于正处于技术提升和兴趣培养关键期的青少年学员而言,无疑是不小的挑战。“那种对剑道的渴望,对伙伴和赛场氛围的想念,我们都能感受到,当条件允许,我们第一时间就想方设法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帮助孩子们回归。”
回归,不仅仅是回到场地
在王钰看来,“重回剑道”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返回训练馆那么简单。 “更重要的,是让孩子们找回那种驰骋剑道、自由博弈的感觉,重新建立与运动、与同伴、与自我挑战的深度连接。”她强调,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价值是多维度的,中断后的回归,需要更加细致和科学的引导。
北京市击剑协会协同全市各俱乐部、培训中心,为此做了大量工作,他九游娱乐们不仅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指引,确保训练环境安全,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优化调整。“我们初期会更侧重于恢复体能和基本功,通过一些趣味性的体能游戏、协调性训练,帮助孩子们重新激活身体状态,加强个别辅导,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适应情况,避免他们因长时间疏离而产生畏难情绪。”
王钰观察到,绝大多数孩子在回归后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适应性。“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掩藏不住的,有的孩子一进来就先摸摸剑道,有的迫不及待地找老对手‘约战’,还有的会围着教练问个不停,这种对击剑最本真的热爱,是推动他们坚持下来的核心动力。”
击剑,超越胜负的育人价值
谈及击剑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益处,王钰的阐述深入而生动。 “击剑被誉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智慧、意志力和礼仪的培养。”她认为,在当今社会,青少年面临的诱惑和压力众多,击剑运动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成长平台。
“它锻炼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。”王钰解释道,击剑赛场上瞬息万变,选手需要在电光火石之间观察对手的意图,判断其战术,并迅速做出决策和反应。“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专注力和临场判断力,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的。”
“击剑培养的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韧性。”她坦言,没有哪个剑手是从不输剑的。“如何对待失败,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,调整心态,重新站起来,这是击剑教给孩子们的宝贵一课,我们看到很多孩子,从一开始输剑就哭鼻子,到后来能够坦然面对胜负,主动分析原因,这种成长是非常令人动容的。”

“击剑非常注重礼仪。”王钰特别指出,无论是比赛开始前的敬礼,还是结束后的握手致意,以及对装备、对对手、对裁判的尊重,都融入了击剑文化的血液。“它教导孩子们,竞争的前提是相互尊重,要在规则框架内去争取胜利,这种绅士风度和体育精神,对他们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。”

击剑作为一项相对个人化的运动,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们的“团队意识”。“在俱乐部里,孩子们一起训练、一起为队友加油、一起讨论战术,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小集体,这种同伴间的激励和支持,是非常珍贵的。”
让快乐引领,静待花开
在推动青少年击剑普及与提高的过程中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始终坚持“快乐击剑”的理念。 “我们始终认为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初学者,保护并激发他们的兴趣,让他们真正享受击剑的过程,比短期内追求竞技成绩更重要。”王钰说。
协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、等级测评、击剑夏令营、交流活动等,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、体验成功的平台。“比如我们有一些面向低龄学员的趣味赛,规则可能更简单,氛围更轻松,目的是让他们感受比赛的乐趣,建立自信,我们也完善了从U系列赛事到市级锦标赛的竞赛体系,为有潜质、有更高追求的孩子提供上升通道。”
面对一些家长可能存在的“急于求成”心态,王钰也会耐心沟通。“我会建议家长们放下过重的功利心,更多地去关注孩子在学习击剑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成长——是不是更勇敢了?是不是更懂得思考了?是不是交到了新朋友?是不是更快乐了?击剑是一项可以伴随终身的运动,它的回报是长远的,让孩子们在热爱中坚持,在坚持中自然绽放,这才是健康的发展路径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对北京乃至全国的青少年击剑发展充满信心。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,像击剑这样兼具智力、体力和文化内涵的运动,会吸引越来越多孩子的喜爱,我们将继续完善青少年培训体系,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,营造更好的击剑文化氛围,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、了解并爱上击剑。”
训练馆内,又一轮实战练习结束,两个小队员摘下护面,互相击掌,虽然汗流浃背,却笑得格外灿烂,他们也许未来未必都会成为职业剑手,但在剑道上的每一次弓步出击、每一次格挡防守、每一次与对手的智慧较量,以及每一次胜利的欢呼与失败的历练,都已成为他们童年和青春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。
王钰最后说:“我们的目标,就是成为那座桥梁,帮助每一个热爱击剑的孩子,顺利‘重回剑道’,并在这里,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、那份超越胜负的快乐和成长,看着他们在剑道上追逐梦想的身影,就是我们从事这项事业最大的幸福和动力源泉。”
评论列表 (0条)